top of page

Every story I create, creates me. I write to create myself.

Octavia E. Butler

Post: Quote
Search
Writer's pictureVicky

这个盛夏,在天目里起舞

当天目里的负责人2012年找到伦佐·皮亚诺时,他在草稿本上画下了一个苹果。他就像一个苹果: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是一个柔软而丰富的内核(伦佐·皮亚诺)。

离家十分钟的车程,天目里,却并不经常出现在“常用目的地”中。只是偶尔在一些凉爽的夜晚,散步,走着走着,抬头发现她已在眼前。更多的时候,她会出现在小红书的首页推荐上,“小众”、“宝藏”、“休闲”,便是游客们的定义。那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伦佐已然达成了他的目的。



暑假还没开始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下载了之馆app。浏览信息之暇,我发现了他们正在招募艺术节的志愿者。贝聿铭有言“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尽管到访次数并不多,但是天目里的建筑——沿阶递退的构造,水镜和树木巧妙的平衡,清水混凝土的运用,无不吸引着我。

喜欢艺术,喜欢建筑,喜欢漫游在画、雕塑和多媒体装置之间。以往看展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展馆里的工作人员应该是除了艺术家本人之外,接触作品最久的人了吧?沉浸在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看着走来走去的参观者,他们又会有什么有趣的所思所想呢?” 而我想,最好的找到答案的方法便是——去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所以当看到那篇推文的时候,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联系了项目负责人。

幸运的是,虽然推文上写招募十八岁以上的志愿者,但是经过和负责人的一番通话,她同意让我成为志愿者的一员。

因为学考单休,我错过了第一次学员培训,但是通过发在大群里面的培训ppt,我感受到了天目里策划这次艺术月的用心。艺术节的活动分散在园区的角角落落,从16#对面的headz向里走,到14#2F的游牧画廊,再从之驻8F向下逛,的的确确可以算的上是“绿洲漫游”。我的工作是在14#4F的奇怪艺术职介所,负责展区的日常维护巡视,桌游主持玩法,控制人流,温馨提示观众该场地注意事项。


奇怪艺术职介所一共有两种桌游可选。


💠


JUNK ART| To be an artist?

“在这里,你天赋异禀,你穿梭于各个城市,将城市垃圾变废为宝,创作属于这个城市的艺术装置。作为艺术家,你不仅仅拥有自己头脑里的奇思妙想,更奇妙的是,在与他人共创的过程实现你的价值。”

艺术家们通常利用城市里的“垃圾”选材来建造自己的“艺术王国”——菲律宾的Ruby Silvious用茶包作画,Bernard Pras用颜色丰富的旧玩具、树枝等材料拼凑出各种世界名画。这个游戏的灵感也是来自于此,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代表着“垃圾”,而不同的城市对应着不同的玩法。比拼快速和高度的印第安纳波里斯,合作、互助的蒙特利尔,合作、共创的巴黎,颜色、高度、解构重组的古吉拉特……

我们会引领游客搭建属于独属他们的城市,也会根据不同的人群推荐各种玩法。如情侣和家庭,我们会更加推荐「巴黎」,即大家一起合作搭建一个建筑。每个人都会拥有三张卡牌,再在其中选择一张给左手边的玩家,左手玩家要找到相应的积木并放到中央的建筑上,如果掉落积木大于等于三,则本轮游戏结束。所以在玩的过程中,玩家要考虑到给下一玩家的卡牌对整个结构的稳固性影响,即这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有新意的作品将会获得特殊待遇——「上墙」,我们会把有意思的作品照片打印出来,展示到墙上。原本空白的墙面,在数周的艺术月之后,已然变得满满当当,色彩斑斓。在这里,游客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协作能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


The Grand Museum of Art

“ 每位玩家化身馆长候选人,玩家需要通过摇骰子完成方格中的 每一步(类似于大富翁),如入藏、拍卖、艺术作品交换、遭受厄运 /机会、保险、办展览等等,来积累分数。最终得分胜者为美术馆馆长。”

第一次来奇怪艺术职介所时,在和刘哥(也是4F的志愿者)玩的过程中边玩边学大美术馆。其实它的玩法和大富翁如出一辙——五种卡牌,厄运、机会、展览、名画和保险卡;十种不同的地图方格。我认为最有趣的是“art dealer艺术品商人”,玩家可以查看作品牌叠中所有卡牌并选取心仪的任意一张,选定卡牌后由主持人问玩家一个关于此幅作品的冷知识(聪明的问题or愚蠢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则可获得此作品,错误则把它放回牌叠。这个过程中,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意外地增加了!有些作品虽然看到过真迹,也听了讲解,但是作品背后的小故事和作家相关的轶事竟是闻所未闻,所以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玩一局大概要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和不同性格和年龄的游客也都有不同的教学体验,被连续问是不是美院的经历get,被叫阿姨、老师的经验get哈哈哈。



🍀🍀🍀🍀🍀


当然,天目里还给志愿者准备了一些小福利——2F的专属休息区、海报、明信片,以及艺术节的门票。

在Headz被chilly的音乐和画作包围,创作灵感蜂拥而至,「亲临」艺术家Urs Fischer在NYC的「周末聚会」。在二楼遇到不一样江南布衣,在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创造理念下,每一块废旧布料重获新机。三明治和BY ART MATTERS合作,在6F组成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空间,将6个普通人的生命经历和作者描述的场景紧密联系起来,唤醒一段段隐匿的故事……探访杨欣嘉的驻地空间,生活的细节和小确幸被展现地淋漓尽致(p.s.幸运的是我在媒体预展那天见到了他本人!耶)走累了,也可以到8F的“鹅卵石”上躺一会儿,看「闪闪星星」……当然还有蔬果交响曲、庭院深深放映、湿拓画漫游等活动。


有趣的事情两桩:

1.在另一个志愿者口中得知「大美术馆」的原版是英文的,之馆在筹备过程中把它们先翻译成中文,再制作成卡片,可见是十分十分用心啦~英文版的“art dealer艺术品商人”十分考验艺术词汇积累哈哈哈。

2.活动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听负责人说之驻的外立面设计利用了复杂的光学折射原理,以让光线更好地进入室内展厅。看似普通的楼梯和墙体也蕴含着无数小细节。

“之馆应用了天然光导系统和DMX512照明控制技术,通过在屋面设置采光筒及配件,将天然光引入室内并根据条件自动调节人工照明,达到节约能耗、提升照明舒适性的效果。”


灰色清水混泥土和巨大落地窗构成坚硬的内核里,包容、人文和艺术涌动。虽经历台风闭馆和疫情再次加重的双重打击,我依旧遇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热爱生活的、富有好奇心的游客,一人游、情侣、朋友、家长和孩子,乃至外国人。不仅仅是教不同的陌生人一种或是两种桌游玩法,更是分享了一种态度、去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和享受不同人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游戏过程和体验。站在新的角度上参与到艺术月中,收获的是全新的视角和收获。她让我更接近展览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提前踩点熟知流程,再到媒体预展,到正式接待游客。

天目里不同于其他的商圈的琳琅满目,她更像一个小型的社区,结合展览、买手店、为数不多的办公楼、咖啡店和餐厅,给予更生活化和艺术的氛围——而这一点并不止我感受到了。当我问一位姐姐她为什么要来天目里做志愿者时,她说天目里的艺术氛围感染着她,相比上海,目前杭州的展览气候并未完全形成。在杭州,虽然浙江美术馆、丝绸博物馆也常有展览,但是出于宣传力度不够大等因素,并未完全带动杭州展览氛围。在长三角展览业竞争格局中,上海是绝对的展览中心城市,依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 《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统计,上海举办的专业展涵盖了23 个行业,总计80个重点展览,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遥遥领先。杭州在展览数量与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天目里这样的模式早杭州是少有的,伦佐操刀设计的建筑和多维体验的融合,使其超越了传统的办公园区或是商圈范畴,成为了一个绿洲般的艺术、生活的收集器和扩散器,自带光环、凝聚强大的生命力。

“建筑师从过去到现在都是鲁滨逊,我们必须到一个地方,理解气候、氛围、场地精神,掌握好项目的气场才能够抡起袖子把那木头砍下,建构出漂亮实用的房子。” 拥有这样的理念,也未尝不可期待一下天目里成为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样的地标……让建筑成为城市和精神的代表。

叠加的断臂维纳斯和大卫,顺着落地窗滑下的雨滴,水镜里的木质帆布椅,贝塔大街的昏黄烛光,红橙绿灰的小小积木,牵着大人手的孩子,欢声笑语,管弦乐队,周末下午,枯山水,天目里,盛夏,初秋。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