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仅供总结学习使用)
研究问题:
(1)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否和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一样, 如降低共同经历者之间的合作行为?
(2)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认知过程, 进而影响人们的合作行为?
概念:
共同经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 参与到同一事件的过程中.此类研究并不强调同步性身体运动的情绪性质.
归属需要:个体寻求与他人建立、维持积极关系的一种动机, 是人类的基础性动机之一, 驱动和指引着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子动机 (eg:进行“社会比较”、 获得“情感支持”、与他人“建立 积极关系”、“通过社会接触减少负性情绪”等
社会联结:人际间或群际间建立的亲密关系的程度
内群体认同:个体对自身所属群体 成员身份的认同
*归属需要是对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的渴望(动机), 而社会联结是对亲密关系的感知.
探讨方法:通过归属需要、社会联结, 以及内群体认同来探讨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影响合作的潜在机制.
推测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的机制:
归属
促进:负性情绪事件是渗透性的, 甚至是快速破坏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外部威胁, 因而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归属需要。归属需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方面, 具有高归属需要的个体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人的共同群体身份另一方面, 个体的归属需要也可以通过共同群体身份的认同而得以满足)。人们只会向那些有可能接纳自己, 或有可能进一步 建立关系的个体寻求归属满足,经历负性情绪 事件的个体更有可能向共同经历者寻求归属满足.
推测: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 可能会通过 增加对共同经历者的归属需要, 进而促进共同经历者间的合作。
社会联结
促进: 个体倾向于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经历的他人建立社会联结.社会联结更高的个体之间, 由于彼此喜 欢、彼此信任, 因而可能会更合作
抑制: 人们可能会对 处于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或群体(如残疾人、乙肝病人、少数民族等)进行污名化, 以及远离这些个体或群体。人们更倾向于与处 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建立联结, 借此来提升自身地位或向优势个体学习.某种程度上也同样处于劣势, 因而可能会导致个体 (负性情绪事件经历者)对其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其彼此间的社会联结, 进而降低彼此间的合作。
推测:不确定社会联结是否是导致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增加个体之间合作 的内在机制。
内群体认同
促进: 凸显某一 类别社会身份时, 个体会在一些重要维度上夸大不同类别个体之间的差异, 而将相同类别个体之间的 差异最小化, 从而形成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清晰区分。共同经历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凸显的社会线索。个体有可能会根据这一线索将 自己和共同经历者归为一类, 从而产生内群体偏好, 表现出更高的合作。
抑制: 个体会努力维持或增强他们的自尊,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 相比高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 表现出更少的内群体认同.在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的条件下的个体之间反而不易形成内群体认同。
推测:不确定内群体认同是导致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增加共同经历者之间合作行为的原因。
实验:
实验 1:共同经历负性情绪事件对合作的影响
实验方法:公共品博弈任务(操纵情绪事件)+投资(共同经历/单独经历分析结果)
结果分析:相比于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 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有促进合作行为的趋势.但结果不显著.
不足分析: 是否中奖本身是随机事件, 未中奖不足以诱发被试强烈的消极情绪. 该任务本身就涉及金钱, 因而可能会对因变量(投资任务中的投资数额)产生干扰, 从而造成实验结果的混淆.
实验 2:共同经历负性情绪事件 影响合作的潜在机制
实验方法:瑞文推理测验任务(操纵情绪事件)+投资(共同经历/单独经历分析结果)+填写归属需要量表、社会联结问卷和内群体认同问卷(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分析:归属需要在经历事件类型与合作行为之间 起中介作用, 而社会联结或内群体认同并未起中介 作用。
不足分析:中介分析只能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或相关关系来推断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而不能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实验 3:操纵“归属需要”考察 共同经历负性情绪事件影响合作 的机制
实验方法:瑞文推理测验任务(操纵情绪事件)+公共物品博弈任务+投资任务
结果分析:一旦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共同经历失败时被试不再对共同经历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确实是通过增加个体对共同经历者的归属需要 而促进其合作行为的
不足分析:尚未明确该结果究竟是由于“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造成的, 还是由于负性情绪事件诱发的“共同经历负性情绪”造成的
实验 4:共同经历“相同 vs. 不同”负性情绪事件对合作的影响
结果分析:共同经历负性情绪事件之所以会促进个体 之间的合作, 主要是由于经历了相同的负性情绪事件所致, 而非由于共同经历负性情绪所致。
结论:
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条件下,相比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和共同经历不同负性情绪事件条件下, 被试报告了更高的合作意愿; 而共同经历不同负性情绪事件和单独经历负性情绪事件两种条件下被试报告的合 作意愿无显著性差异。
群体之间共享弱势地位, 会增加弱势群体之间的积极态度.
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时个体之间会更合作, 然而这种合作并非是因为彼此喜欢 和信任(社会联结), 也并非是由于他们将彼此视作 同一类人(内群体认同), 而是受到归属需要的驱动 .
并未发现社会联结是促使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增加个体间合作行为的原因。
共同经历负性情绪事件也并未增加共同经历者之间的内群体认同。符合社会身份理论所指出的,为了维持和增强自尊, 人们会寻求积极 的社会身份, 对高地位的群体产生认同。
Comments